文物鉴赏

Appreciation of Cultural Relics

20

2022

-

09

中秋快乐|市博物馆里的古代中秋元素

Author: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说法较多。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中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而由于《礼记》有“秋暮夕月”的记载,祭月、赏月、拜月的习俗被流传千年,所以提起中秋,人们总会想到月亮以及与月亮有关神秘传说。

 

嫦娥奔月是最具代表性月宫传说,嫦娥在偷窃了不死药以后,化为仙女升入月宫,在赏月时月亮上隐约显现的图案难免会引起人们美好的瞎想。但《淮南子·览冥篇》《初学记》《天问》《灵宪》等史书中均提到“嫦娥窃之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所以更能代表月宫的是蟾蜍。而另一位月宫代表玉兔的起源传说就更多了,人们熟知的玉兔常塑造成用研杵捣研钵的形象。在历史的长河里,人们对蟾蜍和兔子十分钟情,给予了很多美好的象征,有不少的艺术形象流传于世。

 

在中秋节来临之际,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高安市博物馆里的关于它们形象的文物吧!

                                东汉  青瓷圈点纹蟾蜍形水注

此砚滴印坯高4.2厘米,长7.6厘米,宽6厘米。雕塑成型,蟾蜍状,三腿,空腹,前高后低,呈蹲伏姿势。脊背中段处开一注水孔,两眼凸起,后有鬓角,置小鼻孔,闭嘴中部开一圆形出水孔。背部以印重叠圈点钱纹装饰,眼珠点褐。

该砚滴为古代实用器,文房四宝之一,青瓷质,器身施有化妆汁,呈黄色,此砚滴构思巧妙,制作精良,工匠在制作过程中采用雕、塑、印的手法成型,以圈点钱纹饰于器物表面,反应蟾蜍表皮特征,将其整体形象表现得栩栩如生。传说蟾蜍能聚财、镇财、不使金钱流失,古人在屋里摆放三只脚的蟾蜍,并把它以砚滴形式出现,作为旺财的神兽摆上书桌。还传说金蟾喜居宝地,凡是有三只脚蟾蜍居住的地方地下都有宝物,这就是风水上用蟾的道理。该砚滴于198312月考古人员对七星堆古墓葬群进行考古发掘时出土于大型砖室汉墓中,蟾蜍砚滴应属东汉高安建成侯刘拾家族生前所用的文房用具,后随主人入葬。以蟾蜍制作成砚滴,大多出现在明清,从目前考古资料来看,还未发现比其更早的青瓷类蟾蜍砚滴,是一件不可多得的陶瓷艺术品,为研究汉代书写工具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蟾宫,就是月宫,传言说,月宫有一只三条腿的蟾蜍,所以月宫也叫蟾宫。但是,最常见的却是蟾宫折桂,这里的蟾宫,也是月宫的意思,但是合起来,却是科举高中的意思,我们馆藏的汉代蟾蜍水滴就是三足。

            清  雕刻月兔纹长方形石砚

1988年5月高安市博物馆从石脑塔溪杨竹根征集购买而得,现为高安市博物馆馆藏。长14.6厘米,宽10.5厘米,厚2.2厘米,重885克。此件石砚为长方形,造型规矩,砚面雕刻月兔纹,砚池较浅,其质地细腻坚致,呈色灰棕,是一件上品文人用器。

砚台是中国文房四宝之一,“文房”一词见于南北朝,专指典掌文翰之府与文人读书之所,而文房杂项便指书房内的各类案头雅玩与室内陈设。文房清玩,形微体轻,然文人往往对这些随身的小件颇下功夫,以彰显自身与众不同的艺术品味与独秀于林的文化,明代文学家、收藏家高濂所著的《遵生八笺》中就列举了文人清玩达四十余种,可以说,文房器是绚丽多彩的文人个人世界的缩影,也是文人艺术的结晶。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